新训机动车驾驶员心理训练的研究
引 言 现代交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特别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的车速的提高,车流密度的增大,道路交通的拥挤,高速公路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增多,都给驾驶员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农机驾驶员。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安全驾驶。因此,对驾驶员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从而提高驾驶员的安全驾车技能。 1.机动车驾驶心理分析 1.1 机动车驾驶心理特征 在复杂的人、车、道路系统中,驾驶员的心理有着自身的活动规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闵斯波格认为一位优秀的驾驶员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感知觉,复杂的注意力,适应于驾驶的情绪、性格和气质,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等能在千变万化的道路系统中持续的接受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和汽车状态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操纵动作的心理素质。研究表明驾驶员的安全化功能在于实现驾驶员与道路交通系统间有序结构的最佳匹配品质,影响这种匹配品质的因素主要与感知特性、反应特性和操纵特性以及三者的相关程度有关。 1.1.1感知特性 机动车驾驶是一项特殊的工作。驾驶员的心理有着自身的活动规律,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和运动觉。视觉系统主要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物体的明暗、形状、颜色、运动和远近深浅的感觉;听觉涉及对某种频率、波长和声速的反应;而平衡觉主要感知的是人体的位置的变化和运动速度的变化。人体在进行直线或旋转运动是其速度的加快或减慢,以及体位的变化都会引起耳部前庭器官中的感觉器的兴奋产生平衡觉。运动觉是由于机械力作用于身体肌肉、肌腱和关节中的感受器而产生的。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认识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与驾驶有关的最重要的知觉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1.1.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距离、体积、和方位的知觉。它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而实现的。驾驶员的空间知觉是非常重要的,行车转弯,超车、会车等都要依靠它。人的空间知觉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驾车的空间知觉的形成,没有空间知觉就无法驾驶机动车辆。正确的驾驶空间知觉是驾驶员在驾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1.1.1.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标准来反映时间,这些标准可能是自然界的某种周期性的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更替等。也可能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规律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等。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常常有过高估计短时间间隔和过低估计长时间间隔的倾向。 1.1.1.3运动知觉 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叫运动知觉。其和运动速度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密切联系着。非常缓慢的运动我们很难感觉到它,但是极迅速的运动也同样不易被感知。一般条件下人感觉加速度的极限为:水平12~20厘米/秒²;垂直4~12厘米/秒²;角加速度0.2厘米/秒²。 驾驶员在估计车速时是根据他们以前行驶的经验来估算当时速度的。当减速时常低估他们的车速,而在加速时又常高估车速。这些特点必须引起驾驶员和学员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对安全行车影响很大。 1.1.2反应特性 当人接受外界因素刺激(如声、光、振动等)时,会立刻产生反应。人对外界因素的刺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转换成信息,经过相当程度的处理后由相应的传输系统传到中枢神经,在再由中枢神经进行识别、判断、抉择,然后向有关部位(手、脚等)发出指令做出反应。 1.1.2.1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对单一刺激信号做出单一反应动作的反应时间,称为单纯反应时间。如在被试者面前放置一灯泡,指示被试者看到灯泡亮后立即按下电键,从灯泡亮到按下电键的时间即为单纯反应时间。研究结果认为单纯反应时间各部分的组成(以光线刺激为例)见下表: 单纯反应时间的组成 光线到达人眼视网膜 0.0s 视网膜视觉细胞产生兴奋 0.02s 视神经将兴奋传至视觉中枢 0.02s 从视觉中枢到运动中枢 0.095s 从运动中枢到肌肉产生动作 0.017s 合 计 0.152s 经过特殊的训练以后,对于某种刺激信号的单纯反应时间可以减少。对于同一刺激信号人的手与脚做出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使若干名驾驶员坐在静止不动的驾驶室里,约定当前方指示灯亮时被试者立即转动方向盘或踩制动踏板。试验结果为手操作反应时间为0.238s,脚为0.448s,相差约0.21s。 机动车实际行驶中对驾驶员感觉器官有影响的外界信息很多,驾驶员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不能只用单纯反应时间的长短来衡量驾驶员的反应能力,还必须考虑到判断过程。即对某一特定事物,先与识别,随即判断如何反应,再加上单纯反应时间,这就是选择反应时间。驾驶员所需的反应时间一般均为选择反应时间。以制动反应为例:当驾驶员发现(感觉)危险情况(或制动信号)后,经过辨别、判断、并决定采取制动措施(抉择)然后将脚移动到制动踏板上(做出反应)。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就是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1.1.2.2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特性 1)刺激种类的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比对光刺激和接触刺激反应快。 2)反应时间随着反应运动系的种类而异,手的反应比脚的反应快。 3)刺激反应的时间还随着刺激性质的差别有所不同。 4)反应时间随着刺激的强弱的不同而异。 5)反应时间还因反应者的年龄、性别而异,儿童、老年、妇女的反应时间一般比较长。 1.1.3操纵特性 操作特性是指驾驶员根据车辆行驶情况、道路上的行人、交通信号、标志、指示、道路线形和路面状况等不断的刺激人的感觉器官,通过观察和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操作,保证安全行驶。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在正确的知识的引导下,进行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并要严格保证练习时间,才能保证训练质量和驾驶技能的形成。 1.2驾驶员心理行为的理想结构 从心理行为的理想结构角度来看,一个优秀的驾驶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即坚定的事业心,沉静的性格和气质,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审美观念,严格的法制观念,以及健康的体质,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驾驶经验。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驾驶心理行为是一种动态结构。它可以通过客体和主体进行调节,但更重要的是驾驶员的自我调节。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其规律,在做好心理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自我训练,才能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行车本领和驾驶适应性。 2驾驶心理训练 驾驶心理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实施训练,以促使学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所以心理训练实际上也就是对人脑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训练,目的在于使学员在特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适应驾驶技术训练,并在复杂的交通条件下充分发挥其驾驶技术,确保行车安全,出色完成任务。 2.1驾驶心理训练的任务 驾驶员心理训练主要针对机动车驾驶的特点,安全行车的规律,培养驾驶员的心理稳定性,提高安全行车的心理素质,保持最佳安全行车状态。其基本任务是: a)培养安全行车的心理品质。 b)了解心理品质对驾驶操作和安全行车的影响。 c)培养驾驶员胆大心细、沉着果断、顽强冷静等心理素质。使其在高度紧张、危险、身负重任、发生意外等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意志,不 惊慌、不急躁,不轻率从事。 d)针对交通特点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素质。 2.2驾驶心理训练的原则 驾驶员的心理训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2.1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要求驾驶员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的学习、思考和练习。使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各种心理训练方法,用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2.2.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员根据学员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使学员掌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学员从开始训练到独自驾车的过程中,教员在确定他们的心理训练的方法、内容与要求时,要根据不同学员的心理状态,有区别的加大难度,在训练过程中,不要急于抢进度,要力争使每名学员都能扎实掌握训练内容。 2.2.3统一安排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原则 统一安排是指教员要采用统一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使驾驶员完成共同的训练任务。但是,由于学员的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和能力等诸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坚持统一安排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对待。 2.3驾驶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 2.3.1生理反馈训练 生理反馈训练就是使学员知道自己的生理活动状态,了解和掌握它们的活动效果,并学会对其调节和控制。学员要根据自身内在的活动状态进行调节,同时也要根据外界的信息(教员或同伴的指点)来进行调节。它能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的机能,控制情绪,减少体力消耗,强化动作概念。从而提高驾驶技术和适应交通环境的能力。 2.3.2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就是有目的的使学员在接近实际行驶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它的气氛不同于一般训练,它能使学员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员的观察、判断和掌握操纵动作的能力。训练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的措施,而且还能提高学员心里状态的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3.3集中注意力训练 集中注意力训练是指帮助学员坚持全神贯注于一贯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杂念和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加强学员的注意稳定性,提高抗干扰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到交通情况上,对交通信息做出迅速的反应,确保行车安全。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心境,否则效果不佳。 2.3.4交通适应性训练 现代交通繁忙、紧张、复杂,为此必须对驾驶员的适应紧张、复杂、特殊的交通状况的心理训练有重要的认识,而且在训练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2.3.4.1消除不良情绪训练 在驾驶训练时,学员的机体、心理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其情绪是十分活跃和复杂的。积极的情绪对驾驶员的训练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却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我们要对不良情绪进行理智调节,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心理上不要有畏惧。分析产生的原因,通过理智分析,不良情绪也会得到缓解。而且要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发泄它,如谈心,转移注意力等等。 2.3.4.2感知觉能力的训练 (1)对车体的感知能力,是指驾驶员坐进驾驶室里,就要求其在脑海中,自然映现本车辆的外形特征,如车辆的长度、车宽、车高、离地间隙、前后轮距、轴距、轮胎位置等特性。 具体训练的步骤: a)可以结合注意力的训练,把本车外部特征(包括载货外物后的立体空间),在脑海里形成具体表象,加深对车体的感知。 b)加强动态车感训练,当行车途中遇到可能危及行车空间安全的路段,减速或停车,按由近及远,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判断清楚,缓慢通过。练习时应先低速、后中高速逐步形成精确的车感。 (2)对车速的感知能力,是指驾驶员能判断所驾驶车辆和其他车辆的行驶速度的能力,以便在行车中正确地选择挡位,掌握适当的换档时机,选择或预测会车、超车的时机和地点,在突遇紧张情况时,根据车速感知觉来预测安全距离,采取相应的紧急停车措施等。 具体训练的步骤: a)在行车中,控制好车速用观察车速表,体验在不同条件下各种车速时的视、听觉感受,及时做好体验记录。 b)车速感知,练习正确选择档位、换档时机和预测车辆交会的地点等。这种主动观察,正确判断越自觉,观察就会逐步深化,判断就会日益精确,对车速感知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3)对道路的感知能力,是指车辆在各种道路上行驶时,道路情况对行车安全影响的感知能力,如前方道路宽度能否保证两车交会,路面的承重能力,路基的坚实程度,盲区道路情况等。 具训练的步骤: a)学习一些与道路有关的知识,结合实车驾驶,在具有代表性的路段、路面上行车,仔细观察道路的性质、轮胎碾压情况和路面变形情况。 b)及时主动地将道路状况作为念动或模拟训练的内容,强化记忆,做到头脑里有一个“道路状况”。 (4)对交通状况的感知能力,是指驾驶员要观察、了解、掌握在路上活动车辆、行人等活动规律,及其是否会对行车产生不良影响的感知能力。道路上的交通信息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对交通状态的感知能力,要及时、正确地感知到危及行车安全的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操作。 具体训练的步骤: a)平时多留心观察交通流量的活动状态,从中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 b)认真学习,了解交通参与物的活动规律,特别是要向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学习这方面的经验,通过实践,把间接经验消化变成直接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对车辆控制感知的能力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正确操纵车辆时,对身体肌肉活动的感知能力。如方向盘转动的快慢或多少,踩下制动踏板力量的大小等,这种体感有助于动作的定型,恰当的支配力量,使之正确的控制车速、方向和车体位置。只有较好的掌握了车体控制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实现操作自动化、精确化、做到化险为夷。同时也是驾驶员必备的能力。 具体训练步骤是: a) 平时驾驶操作时留心体验肌肉动觉感受情况。 b) 在实车驾驶时用肌肉动觉指挥操作,体验动觉指挥操作的正确程度。 2.3.5安全驾驶意识训练 确立安全的驾驶意识是开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问题。有了安全驾驶的信心,才能够激励驾驶员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强调安全驾驶意识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安全驾驶意识: 2.3.5.1经常性思想教育 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工作使学员具备安全驾驶的信心,激励他们对训练、对驾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在驾驶过程中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2.3.5.2观察训练 大部分驾驶员的观察技能是在实际驾驶中逐渐积累经验而获得的。但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有时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且影响驾驶训练的安全。显然对新训驾驶员来讲是不可行的。所以有必要在训练中加强观察技能的训练。 通过跟车实习仔细观察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在实际观察过程中多看、多想、多思考。遇到复杂路况时教练员要给学员仔细讲解;通过模拟训练训练观察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能力。在模拟器中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路况信息,使学员能够逐渐的适应观察复杂、紧张的情况,从而提高观察和操作结合的能力。 2.4.2.2.2观察距离的训练 观察距离是指在标准行驶条件下,匀速行驶,从车到观察中心的距离。它近似车十二秒走过的路程。为了使驾驶员能够准确的估计观察距离,可采用下列方法: 选定路旁目标(建筑物、树木等),然后开始数数,由1一直数到12(时间间隔为一秒钟)当数到12时,车所通过的距离就是所须观察的距离。只有经过反复训练,在不同的车速下训练才能做到准确估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