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教授专题[视频]讲座

软约束致公车改革“难产”

编辑:驾驶网    来源:毛寿龙    2011-03-18    👁3142  

  正是因为公车私用之类备受诟病的话题,引发了一轮接一轮的公车改革。在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中,公车货币化改革一直颇受争议。

  “公车货币化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主要是内部支持而外部反对。货币化让内部人受益,但是群众并不支持,对这种把不正当的消费正当化的行为,外部的反对声很大。”毛寿龙向记者分析说。

  根据北京市当地媒体报道,北京市也曾一度将公车改革作为治理交通拥堵的重要议题。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是北京车改的起点。2001年3月,在“经历多次讨论酝酿后”,一份被简称为“2001年8号文”的红头文件表明,西红门镇被确定为公车改革的试点,将率先尝试“货币化”车改。

  根据这一文件,参与车改的干部,依据其级别得到数额不等的车补,其中副处级干部每人每月2000元,正科级干部每人每月1500元,副科级干部每人每月1000元,科员办事员则不享受车补。

  在西红门镇的公车改革实施3年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也开始行动。第二年,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也及时跟进。

  但2006年以后,北京市各区县的车改偃旗息鼓,关于西红门等试点地区车改的报道也鲜见于媒体。如今,10年过去了,车改依然原地踏步。

  毛寿龙认为,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将公车问题当做反腐败的问题来抓,但是很少有因为公车问题被处理的官员,也没有哪个官员因为公车问题而丧失升迁的机会。

“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基本上都由用车者说了算。即使有一些纪律约束,基本上也是软约束。贪污不受贿买公车,即使超标准,也没有听说过有人被处理。”毛寿龙说。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8-2023  驾驶爱好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220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