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公车乱象需平衡权力
近年来各地风起云涌的公车改革,鲜有成功的案例。而在不少媒体报道中,对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改革却有褒扬之声。 盘龙区公车改革经验如何?记者就此与盘龙区政府取得联系。盘龙区政府一名负责宣传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车改革目前仍在继续探索中,待成熟后再详细介绍。 据公开资料显示,盘龙区按照昆明市公车改革的规定,实行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制度。根据此规定,盘龙区纳入实行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范围的定额包干经费与留用车辆运行费,其支出不得高于近3年车辆运行费用支出的平均水平,即定额包干标准为人均每月400元。 在盘龙区收上来的209辆公车中,留用做服务车的有60辆,这60辆公车都将喷绘上“盘龙区机关服务车队”的标志。同时,每辆派出去的公车必须在当天17时归队,以杜绝驾驶员驾驶公车去一些娱乐场所和饭店的现象。如果确实因为公事无法赶回,则要提前提出申请;如果服务车队的车辆在非工作时间停在不该停留的地方,市民可通过公布的举报号码进行举报。 王敬波认为,过硬的监督是盘龙公车改革的一大经验。 “这些年的公车改革主要是靠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但现实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很多人都是现有公车制度的受益者。如果政府部门内部的一项改革,遭到系统内部极大多数人的反对或是不配合,改革是很难推行的,自我约束也会没有动力。因此要启动一个更强大的外部监督体系。”王敬波说。 王敬波还认为,如果真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是很难。比如,可以在公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公车的使用做严格的线路记录、进行严格的审批等。 据公开报道,2010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采取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RFID身份识别等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试点工作,将公务用车管理纳入电子监察系统,若哪辆公车“私奔”,都会在监察屏幕上一目了然。 但真正“难”的问题在于,“查”出公车私用又能怎么样? “即使通过技术手段发现了公车私用的现象,也是很难处理的,因为监督的人处于权力的弱势,而坐公车的人一般比较强势。治不住公车实际上就是治不住权力。如果不通过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实现权力平衡、推动信息的公开,技术再先进也没有用。”毛寿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