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教授专题[视频]讲座

汽车业兼并重组是良药还是毒药

编辑:驾驶网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9-03-04    👁3327  
 
    当《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抛出四大四小等兼并重组的内容时,市场的胃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关于兼并重组是良药还是毒药?收购者和被收购者谁更得益?我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主管部门在想什么,然后再来寻思企业甚至今年资本市场的动作?

    两大利好鼓励国内兼并 海外兼并慎行

两大政策暖风吹向了汽车业兼并重组。

当《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的相关内容曝光后,业内惊呼:产业重组有望成为汽车板块新的投资主题。细则明确提出“加大国内汽车的兼并重组力度。国内年销量200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要达到2家至3家,超过百万辆的达到4家至5家。占全国汽车销量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到10家以内。”

其实早在2008年底,汽车业兼并重组的风声已经传出。2008年底,《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还未出台前,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长安汽车时就特别提到“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加快改革步伐”。另一项吹向兼并重组的利好为《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简称:《指引》)国资委对央企和地方央企的重组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行业,因此业内将《指引》视为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助推器。

不过,在对汽车业国内兼并亮“绿灯”的同时,主管部门对海外收购亮起了“红灯”。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已要求除矿产业以外的国内制造和金融企业暂缓海外并购,等待更好的时机,因为全球资产价格将继续下滑。

长江证券研究部资深策略分析师张凡在报告中指出:《指引》发布带来了央企与地方国企和跨区域跨省市并购重组的机会。《指引》出台后,同行业间或者行业上下游间央企并购地方国企和同一央企旗下不同区域的上市子公司之间重组将变得更为便利。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指出:在去掉消费层面、资本层面的一系列地方保护主义之后,中国汽车的并购重组浪潮开始到来。

    重组背后是全国一盘棋

    至于为什么鼓励重组,与汽车业的困境息息相关。

首先,汽车业产能严重过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近10家汽车生产企业连续两年“零产量”,如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广州宝龙集团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沈阳富桑黑豹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常州英田汽车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福建八闽汽车总厂等。不少企业甚至2008年产量为零,如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云南金马农用车制造总厂和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汽车产业亏损面较大。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指出:2008年,全国60%至70%的汽车企业亏损。此外,在2008年危机之下,重点汽车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也开始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19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655.6亿元,同比下降7.06%。仅7家利润总额高于2007年,如比亚迪、东风汽车、北汽集团、宇通公司、庆铃公司、一汽集团、吉利集团;10家企业虽然盈利,但总利润低于2007年,如上汽集团、南方公司、华晨集团、哈飞公司、江淮集团、奇瑞公司、金龙集团、重汽集团、广州集团和陕汽集团;东南汽车、昌河公司连续两年亏损。

在看到中国汽车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后,贝肯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宝林格断言,“未来将有不少汽车企业破产。”

徐留平显然很欢迎兼并重组:国内汽车企业亏损很严重,以前多靠地方政府或某些方面输血。但长期输血肯定是不行的,未来或者进行产业的重组并购,或者关门了之。

从全国这盘棋来看,建新厂和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兼并重组)中,后者更能节约资源。更何况,未来发展快的企业如果因产能不足了而要求建新厂,但发改委不批,更鼓励兼并重组,你怎么办?恐怕只能在兼并重组中想办法了。

收购是好事还是坏事,收购过的人就会知道。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8-2023  驾驶爱好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220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