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海学院专家教授
编辑:驾驶网 来源:驾驶网 2008-09-17 👁4104
蔡存强 |
教授,1950年出生,浙江平阳人,197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系海船驾驶专业,同年留校任教。历任船艺教研室主任、航海系主任、商船学院院长、海运学院院长助理;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生导师。任职期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分会副理事长、航海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船东协会理事、中国海商法协会理事、中国航海学会海船驾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航海学会理事、上海市航海学会海船驾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专家、交通部全国海洋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兼职海事律师、A类船长、上海市高级法院海事海商咨询专家。
主要学术成就: 长年来为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讲授《海事研究》、《海事调查与分析》、《航海实践与思维科学》、《海商法》、《船舶碰撞法》、《海事法规》、《海船避碰》、《船舶操纵》、《国际公约》等课程。曾编著《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导论》、《国际海上避碰规则释义》、《值班与避碰》、《船舶运输安全学》、《碰撞案例》等教材与专著。公开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并完成〈船舶碰撞仿真及责任判析〉、〈交通行业执法综合实施模式研究〉、〈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长江江苏段水域适用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的研究〉、〈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宝山港区第四代集装箱船进出港池及掉头方案研究〉、〈中燃海滨油库码头外推对上海东方储罐有限公司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华能电厂码头航道安全评估〉等一系列交通部、上海市、江苏省以及航运企业等课题。 |
陈伟炯 |
1957年11月生,江苏常州人。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授、船长、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交通部软科学研究专家。2000~2005年任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馆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系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曾任商船学院教学院长,全国海船船员统考《船长业务》、《船舶管理》科目专家召集人。获上海市第一届(1991年)、第四届(1997年)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4年获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奖”,2006年获上海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长期从事安全科学技术,海运安全与管理的理论、技术、法律研究与教学。主授“安全与可行性理论”、“船舶安全系统工程学”、“海运安全科学基础”、“船长业务”、“船舶管理”、“ISM规则与PSC”等课程。主编出版《船政管理》、《船舶安全与管理》、《船长业务》、《船舶管理》、《个人安全与社会责任》等著作6部。其中《船政管理》在高级船员教育培训、航运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SMS)、部分海事法规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船舶安全与管理》被广泛应用,并获交通部“九五”优秀教材奖及“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材奖”。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航海》、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会议等载体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98年通过“Structur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Safety Science”、“海事预控的安全科学新理论探讨”、《船舶安全与管理》等论著提出“人-机-环境-管理”系统理论。2002年为全国交通行政执法模式提出“权力制衡与行政保障相结合原则”。获交通部、国家一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和国际三大检索16项。2002年主持创建成功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点。主持和为主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15项,包括“海运安全的计算机智能管理技术”、“交通行政执法综合实施模式研究”、“船舶碰撞运动仿真和责任判析系统”、“船舶运输安全评价技术”等。2006年起负责“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研究中心”项目建设。 |
高德毅 |
生于1958年2月6日,浙江绍兴人。瑞典世界海事大学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上海船员培训中心主任,教授。具有国际海事政策、航海教育和船舶安全管理专长。主要从事海事政策与法规、安全管理、船员管理、航海教育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欧盟运输委员会委托的“亚洲四国航海教育和船员管理研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委托的“海员培训和输送研究”、交通部委托的“海空立体救助体系研究”、“航海教育立法研究”和“质量船制度研究和模型设计”、上海市委托的“船员国际劳务输出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在国际和国内航运业界担任多项社会工作,即是:国际海事组织特聘技术咨询和审核专家;国际海事教育协会秘书长(IMO正式咨询组织);亚太地区航海院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交通部航海安全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航海学会航运管理和教育分委会主任委员;国家海事局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分委会委员。 |
韩厚德 |
1946年9月出生,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管轮,博士点分委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编委,教育部航海技术教指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通讯评议专家。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工程系,1991.12-1994.1国家公派美国加洲大学作访问学者、PGR;2001年国家公派瑞典皇家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主讲“船舶辅机”、“制冷原理与设备”、“轮机英语”、“工程流体力学”、“轮机节能”、“船舶辅机工程”、“English for Refrigeration、Air Conditioning 、Cryogenics Engineering”等课程。 主编“船舶辅机”、“制冷与空调”、“空调器安装检修及电路分析”、“船舶辅机学”、“English for Refrigeration、Air Conditioning 、Cryogenics Engineering(英文版)”. 第一副主编“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英汉-汉英制冷空调双功能词典”、等九本;发表了“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underground cooling poo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EI收录)等学术论文60多篇;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名师、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航海“立志奖”、招商“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奖、中国航海科技奖、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双效书奖和国家专利多项。 负责建立了“宾馆工业设备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工程”硕士点和“轮机工程”博士点。主持了“船舶冷藏集装箱研究型实验室”和“制冷空调综合实验室”建设。 在研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船舶冷藏集装箱运输技术研究”、TLC“真空绝热板(VIP)的设计制作和测量技术研究”、上海中集“冷藏集装箱综合测控系统研发”等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制冷空调、船舶冷藏与冷藏运输、真空制冷技术及应用。 |
胡以怀 |
男,1964年1月出生。1993年7月获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1995年12月在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博后站工作,1996年6月获华中理工大学副教授任职资格。
工作经历:1993年~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站博士后。1996年~1999年:上海海运学院航海技术研究所副教授。1999年~至今: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系教授,交通部航运仿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社会荣誉: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理事;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学组成员。
近十多年来,胡以怀教授在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分析、故障诊断和系统仿真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内燃机学报》、《振动工程学报》、《东南大学学报》、《中国造船》、《船舶工程》、《内燃机工程》、《柴油机》、《小型内燃机》、《机械强度》、《振动与冲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IAMU》《Bulletin of Marine Engineering in Japan》等重要期刊和ISSST’2000、ACSIM’2000、ISME’2000、IMECE’2001、ISSSSC’2002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6篇, 其中EI收录10篇,ISTP收录4篇,获奖论文2篇,入国家权威科技文献库20多篇。主编写《船舶柴油机振动、噪声及废气排放》、《船舶柴油机》教材2部,参编《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一书。
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项目、交通部人才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有9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黑龙江省军区65947部队、江苏科技大学和沈阳军区委托项目3项,参与技术开发项目7项,经费总额达1260多万元。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 入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和“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金永兴 |
1958年出生。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教授,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事局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船员培训发证分委会顾问。 主要从事船舶运行安全与管理、水上通航环境安全评价技术、船舶结构特性与运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参加了省部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项。主编出版了上海市“十五”重点图书《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Marine Signals and Radiotelephony》等著作5部,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曾荣获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
孔凡邨 |
1955年出生。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助理、中国航海学会驾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航海学会理事等职。 先后讲授《无线电技术基础》、《航海仪器》、《航海电子技术》等课程。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基于航行记录数据的船舶碰撞过程仿真系统”、“船舶自动识别技术(AIS)的技术研究”、“中国航海教育立法研究”、“中国航海教育发展研究”、“海空立体搜救体系研究”等10多项。公开发表“基于VDR回放数据的船舶碰撞过程仿真系统的设计”、“光纤陀螺罗经及其在海上的应用”等论文10多篇。在长期从事高等航海教育与科研的工作中,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奖等奖项。 |
施朝健 |
1957年4月出生,福建省屏南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并留校工作,曾于1986至1987年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海运学院进修高等航海科学。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市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韩国航海与港湾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vigation and Port Research 编委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评审组成员等社会与学术兼职。
主要学术成就:先后承担《船舶设备与修理》、《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操纵》、《驾驶台资源管理》等本科生课程和《计算机航海应用》、《图像与信号处理》、《航海仿真技术》、《航海智能理论与技术》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航海仿真、智能船舶和计算机图形图像等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项,研制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其中担任课题负责人的项目累计经费逾2000万元。“船艇综合模拟训练系统”获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航海仿真教学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开发”项目获2001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了《港航设计中模拟器应用与功能要求》、《船舶操纵模拟器技术性能标准研究》等论文50余篇,《SMU—IV型综合船舶操纵模拟器的研制》一文曾获得中国航海学会99年优秀论文特等奖,《Charted Depth Interpolation: Neuron Network Approaches》一文获韩国航海与港湾学会2004年度优秀论文奖。其他科研奖项还有: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一项,辽宁省优秀发明一等奖一项等。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肖英杰 |
1959年6月19日出生在上海,广东省潮阳市人。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系驾驶专业,硕士学历,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院长。多年来承担了本科生的《航海学》和硕士生的《航路学》等课程。
近三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试论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Research on protecting range of main navigation span of Donghai Bridge》、《Role of the Ships’ Routeing of JiangSu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 and Channel》、《Safety demonstration of the channel through the simulation tests for Shanghai deep port》、《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船舶操纵器在上海LNG接收站码头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江苏段船舶定线制在防止船舶航行事故中的作用》、《排队论在验证大桥通航孔船舶通航能力中的应用》等。
研究方向:载运工具应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通航环境安全评估、应急预案、大桥净空尺度研究,跨江电缆、越江管道和锚地位置研究,航道论证系统等。近三年主持100多个港航与环境安全论证、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经费超过2000多万元。部分项目如下:
《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进港航道船舶航行模拟试验研究》、《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船舶通航模拟研究》、《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码头事故紧急应变预案》、《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系统仿真模拟研究》、《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航运经济研究》、《厦门港嵩屿港区一期工程“电厂温排水出海口方案及船模试验”》、《港航仿真研究》、《东海大桥船舶通航模拟试验及非通航孔防撞结构模型试验》、《福建石化仓储发展有限公司码头仓储工程船舶航行安全模拟试验》、《海南实华炼化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成品油码头工程模拟试验》、《温福铁路和甬台温铁路五座特大桥项目》。 |
郑华耀 |
男,1946年3月出生于浙江上虞。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73年6月起至今在上海海运学院任教。曾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学科负责人、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航运仿真中心主任。曾任商船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 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参加和负责过“自动化机舱”、“轮机模拟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力推进仿真实验室”等实验基地的建设。曾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教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后两项为第一完成人)。获各类科技奖10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0项。近年来负责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重点科技项目18项;产品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项目35项,担任课题负责人的项目累计经费逾达1600万元。 主编国家级通编教材一本,论文80余篇,多篇为SCI、 EI和 ISTP收录。 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上海造船工程学会船电委员会副主任。 |
|